一些孩子初中没读完就厌学、辍学,大部分是因为家长不懂教育、不会教育
记者:您觉得现在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
刘素文:我感觉是父母不懂教育。做了近10年家庭教育,最让我痛心的就是,很多孩子明明是可塑之才,但因为家庭原因,走上了让人遗憾的道路,比如辍学。
我前几年教的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孩子,性格开朗、读书多、涉猎广,上课回答问题也很积极,老师和同学都挺喜欢他。这样的孩子,就算一时成绩不突出,但如果教育得当,以后一定会越来越好。但后来我听说,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了。
我很痛心,多方打听后才了解到,那个孩子的父母是做生意的,对他几乎不管不问。回想起来,有一天晚上9点多,他妈妈在微信家长群里发消息,说不知道孩子去哪儿了,问有没有人看到。
我当时就很纳闷,学校下午5点多放学,晚上9点多家长才问孩子在哪儿,早干啥去了?
像那个孩子一样初中没读完就厌学、辍学的孩子,不在少数,其中大部分是家庭原因造成的,是父母不懂教育,不会教育。
还有一个令我印象很深刻的小女孩,长得漂亮,字写得好,学习成绩也不错。有一段时间,我发现她总是神情落寞,上课走神。我给她妈妈打电话沟通,得知她妈妈要生二孩,就把她送到亲戚家,让亲戚照顾她。我赶紧对她妈妈说,这样不行,孩子最好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。
展开剩余85%谁知,她妈妈理直气壮地说,那个亲戚的房子是她给买的,姑娘住在那里,她每个月都出钱;她工作忙,马上要生小的,照顾不过来。
我对那个妈妈讲了很多,但她根本不听。后来那个女孩上高中后开始厌学,整天不愿意去学校。
父母不懂教育、不会教育,还不听劝,怎么能教好孩子呢?父母教不了孩子自己不会的东西。比如,父母想要孩子尊重别人,自己就得尊重别人。
再比如,父母平时遇见事情就躲,遇见问题就埋怨,孩子又怎么能学会直面问题、解决问题?
总结起来就是,父母归位,孩子才能就位。先有好父母,后有好孩子。父母想把孩子教育好,就要学会如何去教育。
记者:对于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,您有什么建议?
刘素文:父母要多学习并且步调一致,这样才能教好孩子。我举一个身边的例子。
有一个孩子初二那年开始沉迷游戏,可以说直接躺平了,平时啥都不干,除了吃饭睡觉,就是玩游戏。
他的父母在市场卖肉,只有他这一个儿子。看他这样,父母很着急,四处“求医问药”,甚至跑到北京、上海等大城市,报各种班,学习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。有人推荐他们来听我的家庭教育课,他们就来了。
那对父母最大的优点就是,两人步调一致,都重视孩子,而且都愿意学习。他们几乎每节课都来,回去后还能认真地把学到的家庭教育知识运用到实践中。比如开家庭会议,他们坚持了近两年。
孩子慢慢有了变化,等孩子愿意走出家门后,他们就带着孩子来上课。我们讲家庭教育的老师跟他们慢慢熟悉后,看到这个孩子,都会变着花样儿夸他,给他表现的机会。
前不久,我们要搞活动,我就跟这个孩子说:“你进步这么大,能不能上台分享一下你的成长经历,帮助其他孩子和家长一起进步?”
孩子犹豫了一会儿,说:“我不好意思讲,但我可以写下来。”
活动当天,孩子跟我说:“阿姨,我写好了。我又想了想,愿意上台跟大家分享我的故事。”
那天,孩子鼓足勇气走上讲台,跟大家分享了他的成长故事,赢得了热烈的掌声。
这个孩子能转变,父母起了关键作用。除此之外,周围人的夸奖也给孩子带来了价值感,让他自己愿意进步,这比谁要求他进步都有用。
夸奖孩子,有三个原则。第一,此时此刻。第二,言之有物。第三,真诚表达。要学会先夸看到的,然后逐渐延伸,让孩子真正感受、接受我们的夸赞
记者:您提到夸奖的作用,能否告诉我们一些夸奖孩子的小技巧?
刘素文:夸奖孩子,有三个原则。
第一,此时此刻。就是说,孩子做了一件值得夸奖的事情,我们要抓住机会,第一时间夸奖,把情绪价值拉满。今天发生的事情,你明天再夸,就过了时效。
第二,言之有物。夸孩子的时候要有依据,要夸得具体。比如孩子主动打扫卫生,我们就要赶紧夸他地扫得真干净、桌子擦得特别亮等。尽量不要说“你真聪明、你真棒、你真厉害”等很空的话。
第三,真诚表达。夸孩子的时候要看着孩子的眼睛,表情和语气要真诚。我们是不是真心夸奖孩子,孩子是很容易感觉到的。
做了多年的中式家庭教育,我和小伙伴们摸索出来一套很好用的“中式思维夸赞法”,具体就是夸奖的时候要从“点思维”到“线思维”,再到“面思维”,最后到“体思维”和“宙思维”。
比如今天看到您,我直接夸您气质出众、言语得体。这就是“点思维”,从一个点夸奖。我继续夸奖您:“天气这么热,您还驱车数小时来采访我,说明您很敬业。”这是“线思维”,也就是扩展延伸。
我接着夸:“从跟您的交谈中,我觉得您思维很清晰,问的问题也很专业,相信您是一个很优秀的记者,未来一定会更加优秀。”这是“面思维”。
“体思维”可以这么夸:“您来这里,相信不光是为了完成一篇稿件,更是想要给更多的家长和孩子提供可参考的教育方式,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。”看,从您个人到大家,又上升了一个维度。
再说说“宙思维”:“我相信,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,一定能让千千万万个家庭受益,能让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变得更好。”
这么夸下来,您是不是很受用,也会觉得我很真诚?但假如从一开始,我就直接夸最后一句,您会觉得我不够真诚、虚伪,有吹捧的成分。夸奖孩子也是这样,我们要学会先夸看到的,然后逐渐延伸,让孩子真正感受、接受我们的夸赞。
把这个夸奖法练好,用于生活中,我们和孩子、周围人的关系都会越来越好。
父母归位,孩子才能就位。只有家长不断学习,让孩子信服,才能让孩子愿意听家长的话、更好地成长
记者:现在很多家长头疼孩子沉迷手机、玩游戏、叛逆、跟家长对着干。您对此有什么建议?
刘素文:现在这样的孩子确实挺多。跟着我学习的家长,很多都是因为这些问题才来的,但学习两三年之后,他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。
这不是说我们有什么灵丹妙药,而是我们教会了家长底层的教育逻辑,也就是授之以渔。他们学会了方法,面对孩子时,就能想到无数应对的绝招。
我们教给家长如何自我成长、如何建设滋养型家庭等,都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帮助。
拿孩子沉迷手机这个事情来说,不少家长痛心疾首,要么哭诉自己千辛万苦、无私奉献,却换不来孩子的改变;要么咬牙切齿,觉得自己养了一个坏孩子。其实作为家长,我们应该坚定一个信念:没有不好的孩子,只有不好的行为。
孩子沉迷手机,只是这个行为不好,并不是孩子不好。有了这个前提,我们应该想的是,孩子怎么了、为什么会这样、怎么办,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态度。
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有哪些?
第一,父母比较忙,给孩子的关注少,很少管孩子,孩子自制力差,沉迷其中。第二,家庭能量不足,比如单亲家庭、留守儿童或父母关系不好,手机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情感寄托。第三,孩子学习能力比较差,学习成绩不好,长期被边缘化,在手机里才能找到自信心和存在感。
对于因前两种原因导致的孩子沉迷手机,父母要加强学习。孩子因第三种原因沉迷手机,那就要给孩子找点事儿干,运动也行,爱好也罢,慢慢培养孩子的自信心,再逐步改善孩子的学习状况。
孩子一出现问题,家长总是想着赶紧解决眼前的问题,却不去想问题的根源。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要付出很大努力。
说到叛逆,我们把这两个字一分为二地看,有叛才会有逆。比如打篮球,你拍它,它才会跳起来。孩子叛逆也一样, 家长“叛”了,孩子才会“逆”。
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,有一天想吃辣条,你立刻拒绝,并禁止他吃一切你眼中的垃圾食品。结果呢,孩子上小学后偷偷吃。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,想买一套水彩笔,你说家里那套蜡笔挺好,没必要用什么水彩笔。
结果孩子到了五六年级,开始偷拿家里的钱甚至借同学的钱去买想要的东西。孩子上初中的时候想去同学家玩儿,你说他这么大个孩子,去同学家会给人添麻烦,不能去。结果再过一两年,孩子开始夜不归宿……
孩子从小到大,跟你说了1000件事,你反对、拒绝了900件,等孩子拒绝跟你沟通、和你对着干时,你又说他叛逆、不服管教。
当然,我说这些并不是让家长无条件顺从孩子,而是要反省一下,是不是习惯性拒绝孩子,不给孩子做自己的机会。其实很多事,家长是可以和孩子商量着来的,而不是只能由家长说了算。
还是之前那句话,父母归位,孩子才能就位。只有家长不断学习,让孩子信服,才能让孩子愿意听家长的话、更好地成长。
END
作者:李瑞辉、郝歌、陈玉娟
编辑:壮青青
文章来源:
《妇女生活·现代家长》2025年第7期
发布于:河南省佳禾资本-国内炒股软件排名-配资正规网上炒股配资-网络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